名校硕士宅家啃老:你替孩子走的路,最后都成了坑

作者:深圳市绿丝带母婴护理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: 发表时间:2018-07-08 09:55:19

前几天又被一则新闻刷了三观。

今年48岁的大卫,上海人,从小学霸,大学读的是同济,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。算是传说中的“别人家孩子”了。但是,6年前他回国后,一直不肯工作,天天窝在家里,白天睡觉,晚上玩游戏,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。而他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,有尿毒症,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。丁阿婆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,医疗费要花2000多,再养活自己和儿子,深感力不从心。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,他死活不肯。身心俱疲之下,丁阿婆准备去法院告儿子,让他出赡养费,以此逼迫他工作。但找了律师后发现,就算胜诉,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,法院也没办法。丁阿婆无奈撤诉。对于今天的局面,她懊悔不已:“我教育不对,样样包办,他从小样样现成的,依赖惯了……”

而儿子也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,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。

丁阿婆抹着眼泪说:“我毁了你前途,我有罪……真是让人心酸。

养儿一场不易,把儿子培养成高端人才更不易,结果竟是这么个结果。儿子自身当然有很大问题。但作为家长,我们更该深思这种巨婴的成因。

丁阿婆那句“他样样现成的,依赖惯了”,值得所有父母警醒。


长沙也曾有个类似的新闻。

一个29岁的男人,小学辍学,无所事事N年后,跟着父亲去做苦力。因为活太重,他没做几天就放弃了,转而去学理发,理发学了半个月,他又走了,原因是“总被师父刁难。”后来他在酒店当了上菜员,待遇还算不错,但因为“没力气干活,老板总说侮辱的话,受不了”,又走了。他还去玩具厂、制衣厂打过工,都没干多久,因为“总被认为是小偷,被人打”……

后来他就回了家。大夏天的,患糖尿病的父亲出去搬砖,他就在家里玩手机,饭也不做。父亲不能忍,把他赶出了家门。他不解,也不服:“我没有能力,父母有能力,他们为什么不能养我?”于是气恼地去找律师,想状告父母不养之罪。
邻居们看着都生气。但还是说:也怪他娘,从小不让他做事,弄得现在不肯做事了。

——和那个海归硕士一样,也是被“从小样样现成的”害了的。每个父母在样样替孩子包办的时候,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。但事实上,“成年而不自立”已经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。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,在城市里,我国有65%以上的家庭存在“老养小”现象,有30%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。未来,“巨婴啃老”将极大困扰中国父母。只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意识到“教孩子独立”有多重要,还在以爱之名为孩子包办一切,还傻傻地说“别的不用管,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”,还以为“孩子长大自然就独立了”……
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全职妈妈,又很疼孩子,所以什么都帮孩子做了。孩子四、五岁了,吃饭还靠要一勺勺喂。孩子上一年级,每天帮忙孩子装书包。孩子四年级还不会系鞋带,有天在学校鞋带开了,自己乱七八糟打了十几个死结。每次学校要求孩子回家做手工,妈妈都全权代劳,女儿拿到学校总受表扬。还得意地说“肯定是她们班最好的。”学校明明要求孩子自己做,父母管太多了。她们不在乎:我做得又快又好,何乐而不为?有这时间她学习学习多好。
送她们俩字:傻妈!
孩子懂什么呢?她知道去日苦多、不练出一身硬本事不足以扛起这一生吗?她只知道你此刻让我舒服快乐,你就是好人。孩子不懂,大人再不懂,她如何学会自己撑起一片天?


杨绛的父亲说:教育孩子独立,胜过当第一。

的确,不独立的孩子,再优秀也很难活得幸福自在。偏偏中国家长最喜欢包办一切。因为爱,也因为省事。教孩子系鞋带很麻烦,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会。但你帮他系,三秒钟就搞定。让孩子整理书包很艰难,要喊八遍揍三回他才去。但你帮他整理,一分钟就搞定。于是,我们就二话不说代劳了,并暗暗宽慰自己:没关系,这些小事,他大了自然就会了。这是个特别错误的认知。
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,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。但20岁明明已经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,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。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。一个从来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,绝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天,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间,洗衣做饭,照顾好自己了。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业业工作、方方面面周全、和领导同事相处良好。就像一个从没读过书的孩子,不可能在18岁那年走进高考考场,就轻轻松松考上了理想大学。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。8岁时你不让他自己整理书包,18岁时你不让他独自处理麻烦,28岁你还给他钱买名牌鞋,就难保他不会48岁依然在啃老。

其实那种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,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。就像一只老鹰从不教小鹰飞翔,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。养孩子这件事,过程错了,结果一定错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麻烦和压力,如果你非要代劳,那么所有你替他走的路,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。

网上有个问题:为什么很多人啃老却没有羞耻感呢?

有个年轻人答:父母如果不能让孩子幸福,生他干嘛?有钱养得起就可以。你孩子成年后出去工作累死累活你很开心?多可怕。啃老啃出正义感了。而这种心态,一定事出有因。
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。红领巾脏了怪妈妈没洗,没穿校服怪妈妈没提醒,没带水杯怪妈妈忘了给他装。你问他:“你自己会装水杯吗?”他就特自然地说:“会,但一直都是我妈给我装的啊。”老师也是没辙。他们学校要求孩子每天听20分钟英语,听完找家长签字,证明听过了。刚开始常有孩子不签,老师一问,都是“我听了,我妈没给我签”。言外之意,怪我妈。老师就明明白白说:让家长签字,这是你的任务,你必须把本子拿给他们,看着他们签好,他们要是忙,就等会再找,两次不签就找三次。总之,这是你必须做的,做不好我就批评你,而不是你父母。但有一天,又一个女生没签,理由又是“我妈忘了”。老师批评了她。不想没一会儿,女生的妈妈火急火燎给老师留言,说“糟了忘了给孩子签字,是我的错,别批评孩子。”老师说,她找您签字了吗?妈妈说没找,一直都是她主动给孩子签的。老师有点气,说:您想过吗,如果孩子将来工作了,很多事要找领导签字,领导会说“你不用管,我每天想着签”吗?如果她有重要的合同今天必须签字,但领导在开会,她就放那不管了,最后丢了大单子,她跟领导说“没办法那天你在开会”,领导会原谅她吗?您现在什么都包办容易,但如果孩子学不会处理问题、承担责任,她将来怎么适应社会?的确如此。
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经历,其实都是在模拟未来的场景,他独自面对、处理的事情越多,将来的适应能力自然越强。儿子四岁时,我有次带他出去玩。他想吃冰淇淋,我就拿了十块钱,让他自己去十米外的超市买。儿子欢天喜地去了。对面有两家小超市,他先去了近点那家,结果是个菜店,他很快跑出来,去了另外一家,成功买到一盒,还请店主帮他开了盖。他边吃边欢脱地跑回来。结果乐极生悲,刚到我身边,冰淇淋啪嗒一下扣地上了。他发现根本捡不起来,开始咧嘴大哭。我只好又拿十块钱,让他再去买一盒。他抹着眼泪去了,这次买了另外一款,也没开盒,到我身边才小心翼翼打开,说“刚才我太不小心了,这次要小心点。”一件特别小的小事。但其实是一次微型的独立能力训练。想吃冰淇淋,自己去买。这是自己解决问题。去哪家店,选哪款冰淇淋。这是自己做出选择。冰淇淋掉了,承认是自己的错,这是自己承担责任。再伤心也重振旗鼓,再去买一盒。这是自己面对挫折。上次不小心,这次要小心点,这是自己总结经验。如果这样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反复进行,孩子自然就具备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。对父母来说,这难吗?一点也不。我全程只做了两件事:给他十块钱,再给他十块钱。
当然,就算麻烦,聪明的父母也该尽量让孩子“自己去做事”。教他自己系鞋带很麻烦,但一旦教会,你就再也不用亲力亲为帮他系了。让他自己管理零花钱,刚开始他可能花得一塌糊涂,但慢慢的,他就对钱有概念了。当他的本事越来越多,对你的依赖越来越少,你就会越来越轻松,他也会越来越强大。这是真正的双赢。最傻的妈妈,就是放弃自己,一心扑在孩子身上,什么都替他做了,结果——说难听点,一辈子辛辛苦苦,养出个废物。他痛苦,你更是。

所以,你若真爱孩子,就该让他自己吃饭,自己买画笔,自己处理和朋友的矛盾,自己给同学家长打电话问作业……让孩子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,这简单八个字,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。他会在做事的过程中感知世界,了解自己,掌握生存技能,也慢慢地学会承受压力,权衡利弊,与人合作,收拾残局,逆境中迅速调整,迷茫时保持耐心。有了这样的独立能力,他才不会在自己面对社会时惶恐不安,不知所措,才不会遇到一次小失败就一蹶不振,又逃回父母身边求保护,求圈养。

巨婴不是一天养成的,飞天的凤凰更不是。我们不求孩子多么快意人生,起码不能让他四十岁了还躲在我们的羽翼下瑟瑟发抖。
否则,到八十岁忽然意识到“我错了,不该从小样样给他包办”,可是已经不能从头来过。

那该有多难过。

本文转自网络,如涉及原作者权益,请联系我们,将立即删除

绿丝带母婴护理竭诚为您服务!
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